《波斯语课》影评让人们反思战争和生活哪个更美好

    淘宝购物优惠券五折

 

“那你何必带着我?”

“你还记得20罐肉罐头的赌约吗?我可不想输。”

德国军官科赫面对犹太囚犯吉尔斯的疑问如此回答。然后他微笑着转身告别,踏上他梦想已久的德黑兰之旅,留下了一脸茫然的吉尔斯。
在我看来,电影《波斯语课》里这个近乎荒诞的故事,随着两个人的安全逃离而就此结束,至于两个人的结局,应该交给命运审判。

犹太人吉尔斯1942年在法国被德国人抓捕,即将处决时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波斯人,名字叫“雷扎”,从而逃过一劫。他很快被送集中营的德国军官科赫面前,科赫要让他教波斯语,因为他梦想战争结束后能到他兄弟所在的城市德黑兰,开一家德国餐馆。

而对波斯语一窍不通的吉尔斯如何应对呢?他居然用了700多天时间,生生创造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并且教会了科赫,两人可以顺利交流,甚至谱写诗歌。剧情的张力就在于吉尔斯创造的“波斯语”能否被科赫识破,一旦识破,后果就只有一个,立即被处死。

这个悬念从始至终都存在,紧紧揪着观众的心。其实这个故事从逻辑上讲很难自圆其说,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一门无中生有的语言已经无比艰难了,还能不被发现这是假的波斯语,那更是近乎不可能了。当然你可以说是在对生命渴望和对同胞深爱的情感下,激发了吉尔斯的灵感和潜能,完成了如此艰难的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为什么德国军官科赫没有发现这其中有假呢?彼时,德国已经完全占领法国,在法国生活的波斯人应该有一定数量,随便找一个对质一下并不难,真假也就清楚了。在集中营里,囚犯们知道实情的怕是也不在少数,吉尔斯更是对那个医生说出了实情,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护着这个谎言。这一点从兄弟两人的哥哥毫不犹豫除掉那个波斯籍英国飞行员就可以得到验证。

其实,集中营里的德国军官也有人能看出来吉尔斯其实不是波斯人,更不会波斯语,并且反映到科赫那里,科赫依然不为所动,甚至科赫的上司都点出来有人因此打小报告,科赫还是选择相信吉尔斯就是波斯人“雷扎”。

逻辑上很难讲通,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用意所在。人们要思索,这究竟是为什么。科赫也许早就怀疑吉尔斯了,在那次军官聚会时,甚至出手揍了他,但后来还是选择相信吉尔斯。

其实他不是相信吉尔斯,而是为了相信而相信,一种自欺欺人的相信。因为他根本不喜欢战争,厌恶当下的环境,到处充斥着死亡和欺辱,德国军官内部也是尔虞我诈。他在灭绝人性的战争下,给自己留下一片净土,给自己留下一点希望,他要到兄弟那里,也就是波斯,去开个餐馆,一个不能再普通的理想。当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所有接近这种愿望或者有助于实现这种愿望的事情,他在主观上都愿意选择相信。

在他看来,一旦选择不相信吉尔斯,那么离他的愿望又远了一步,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从相识到了解、怀疑、熟悉,科赫对吉尔斯的看法也在发生着改变,甚至后来为了吉尔斯,将枪口对准另一位德国军官。

是的,科赫只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战争开始前,生活困苦,为了能填饱肚子,才选择当厨师。在大街上看见身着帅气军装、潇洒抽烟的军官,便加入了他们。当战争来临,他和其他人一样,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难得左右自己的人生。而他的兄弟,也就是被他的上司称为不爱国的人,早早便离开了,到德黑兰远离战争,安静生活。他知道后,便给自己许下那个愿望。

纳粹臭名昭著、罪恶滔天,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个群体也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除了极少数战争恶魔外,绝大多数都是和科赫一样的普通人,在战争来临前兴致勃勃,在战争中逐渐产生厌恶,一边手沾鲜血,一边许下愿望。这些愿望,就是民心所向,它可以衰减战争机器的思想动力,可以让人们逐渐回归人性,可以让人们反思战争和生活哪个更美好。

这部影片还是很沉重的,犹太人命如草芥,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夺去生命、鞭挞、折磨、羞辱,甚至没有任何原因,只因为你生来是犹太人。

吉尔斯用犹太囚犯的名字作为词根,创造出了2840个单词,每个单词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当影片结局,吉尔斯说出同胞的名字,真的宛如一场追悼。他们都死了,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在屏幕前的你是否也陪同吉尔斯泪流满面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99718奇闻趣事网 » 《波斯语课》影评让人们反思战争和生活哪个更美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