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可见人们对他才能的认可,但是平民出身的韩信年轻时没什么挣钱的技能,穷得没饭吃,只好到处蹭饭,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甚至有人在街头公然侮辱他,让他从自己胯下爬过去。
韩信身材高大,并且随身带有佩剑,完全有能力把这么侮辱他的人杀死,或者痛快地打上一架,但是韩信居然忍住了一时愤怒,他弯下腰去,果真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
看到这个情景,当时在场的人们都笑话韩信,认为他性格怯懦,任人欺辱却不知道反抗。但是,后世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因为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而称赞他,把他视为能忍小辱、成就大事的典范。
其实和“能忍小辱”相比,韩信之后的“成就大事”才是重点,假如他只是能够忍受屈辱,后来没有什么骄人的成就,他留给世人的形象也只不过是一个忍辱含屈的受气小人物而已。
后来,韩信又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呢?
1、 鸟择良木
韩信刚开始从军时投奔了项羽的叔叔项梁,项梁战死后他归到项羽麾下。项羽大概是看中了韩信的相貌堂堂,认为他很能充门面,于是安排他做郎中,负责自己的安全警卫工作。
项羽脸谱
韩信一向胸怀大志,怎么可能安心地给项羽当小警卫员呢?于是他就基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停地向项羽献计。项羽呢,一条都没听进去。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大概很能表达韩信此时的心情。眼见得自己苦心思虑的计策一条都没被项羽采纳,韩信横下心来,一走了之。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就不信这天底下还都是沟渠,找不到自己的明月光?
韩信一赌气离开项羽之后,直接去投奔了刘邦。
刘邦肉眼凡胎,也没看出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于是就把他安排做了治粟都尉,管理汉军的粮草。
以前到处蹭饭吃的韩信这回倒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不过他当然志不在此。吃饱饭之后的韩信大概率会经常眼望天空的明月,心里的想法是:难道天底下的沟渠都被俺韩信碰着了?
人常说“不平则鸣”,韩信却是“不平则跑”,你不赏识俺,俺再找个好地方中不?恰好此时刘邦手底下逃跑的人很多,于是韩信也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2、萧何是韩信的明月光
那么多将士逃跑,汉军营中没人在乎,可是韩信这一跑,汉王刘邦的丞相萧何就看不下去了,他跨上一匹战马,紧跟着就追了下来。
韩信的舞台形象
项羽和刘邦都没看出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能慧眼识人的萧何却看出来了。因为韩信来到汉军之后,萧何曾经和他有过几次交谈,一谈之下,萧何对韩信十分赏识,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天上地下独一无二,军营之中缺少不得,于是韩信逃跑的时候,萧何来不及禀报刘邦,直接一路快马加鞭,把韩信追了回来。
萧何成功地把人追了回来,他知道如果再没有令人满意的官职是留不住韩信的,于是当刘邦责怪自己只追韩信,没有追赶其他将领时,萧何对刘邦说了这样一番话: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的话大意是:其他将领都比较一般,随便在哪儿都能得到,但是韩信就不一样了。韩信堪称国士无双,大王您如果只甘心屈居于汉中称王,那韩信派不上用场;可是大王您如果想争夺天下,那除了韩信没有人能够担当这件大事。就看您是如何打算的。
刘邦志向远大,怎么甘心总是让项羽压制着?他当然回答要向东部发展了,萧何就趁机建议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
刘邦一向信任萧何,他完全遵从萧何的要求,以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3、 看透项羽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通过一番对项羽的分析,让刘邦对他相见恨晚。
韩信以自己在项羽营中的所见所闻,分析出项羽的几个缺点:
首先,匹夫之勇:虽然项羽生气怒吼时令人胆颤心惊,但是不能任用贤将,是谓匹夫之勇,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其次,妇人之仁:项羽平时待人慈爱,但是要奖赏有功劳的将领时,却连一颗官印都舍不得放手,不过是妇人之仁,所以不能笼络人心。
第三,项羽现在看上去独霸天下,诸侯都以他为尊,但是他违背义帝约定,专封亲信,已经失去诸侯的拥护,只是暂时还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第四、项羽的楚军所过之处,骚扰当地百姓,行为残暴不仁,早已失了民心。
分析完项羽的弱势,韩信又对刘邦应该采取的措施侃侃而谈:任用贤才,分封功臣等等,就是要和项羽反其道而行。
韩信的这番话,对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同时也基本上为刘邦制定出了东征策略。
刘邦听了韩信的这番话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觉得自己得到了天下一等的人才。
要知道,之前韩信在项羽军中,并不是拥有指挥权的将领,他只是跟随项羽的一名小警卫,没人和他商议军情,也没人教导他兵法,他完全是凭自己的天性领悟和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他这些精辟的见解,大概只有后来诸葛亮的“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可以与之相比。
所以刘邦只能大喜过望地感叹:人才啊,人才!这个大将军拜得不亏!
项羽的失败,或许从韩信离开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4、 能说敢练的真把式
韩信可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人家是既能说又能练的真把式,很快就用几场胜仗让大家心服口服。
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汉军陷入巨大的危机,刚归降不久的魏王豹又反叛刘邦。刘邦任命韩信攻击魏国,韩信采用疑兵之计,袭击魏都,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国。这是一捷。
井陉之战要图
井陉之战,韩信率领数万汉军,向东进军攻打赵国。赵国拥有20万将士,人数几乎十倍于韩信所部,又是以逸待劳,以主对客,却被韩信以两千轻骑、背水一战等奇计击败。韩信平定赵国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完美战例。这是二捷。
刘邦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平定了齐国。这是三捷。
……
韩信在战场上的连战连捷,使他成为决定楚汉之争最终胜负的关键人物。
项羽没想到,这个自己没当回事的人居然有一天会把自己打得东奔西逃。左右权衡之下,项羽派人去游说韩信反汉,以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
这个大馅饼,韩信会接受吗?
5、 感念知遇之恩
韩信如果接纳项羽的建议,同意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他的实力是完全允许的,这样他会成为和刘邦、项羽平起平坐的人物,而不仅仅是听命于汉王刘邦的大将军。
但是面对项羽派来游说的人,韩信谢绝了,他拒绝的这段话堪称经典: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韩信的大意是:刘邦给我的待遇十分优厚,他让我用他的车子,穿他的衣服,吃他的食物。既然我承受了刘邦如此优厚的待遇,理所当然就要为他解除忧患,分担忧虑,誓死效忠他的事业,不能贪图一时私利而背信弃义。
一位叱咤疆场、立下无数战功的大将军,能够牢记着别人对他的好,还有着如此细腻而深切的感受,不能不让人感叹,韩信实在是个性情中人。
6、 韩信之仁
韩信的仁厚并不仅限于此,对刘邦的感念之恩或许还有下级畏惧上级的成分,当他面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能够继续表现出仁厚更显真实。
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封为楚王,都城设在下邳。
韩信回到家乡,召见了当年见过自己落魄时惨状的众位乡亲。
大将军韩信剧照
一位是下乡南昌亭长,韩信当初老到他家里蹭饭吃,逐渐被亭长的妻子厌恶,于是人家早早地起来做饭,把饭端到床上直接吃掉,根本不给韩信蹭饭的机会。
现在韩信官高位显,见到那位亭长,只赏赐给他一百钱,然后评价他说:“你是个小人啊,做好事有始无终!”
不过,但凡正常些的人都会认为亭长家这么做是人之常情,谁家做好饭,还特意等人来蹭饭呢?更何况来蹭饭的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被人厌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好在韩信并没有对亭长施以惩罚,只是赏赐比较少而已。
受到韩信重赏的是一位漂母,韩信赏赐给她千金。当初韩信不能在亭长家蹭饭之后,在河边无所事事地挨饿,就是这位漂母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才得以填饱肚子。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初曾经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韩信给了他一个中尉的官职,然后告诉别人说,这个人是位壮士,如果不是他让自己学会了忍耐,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韩信待人如此,算得上仁厚。
7、结语
然而,待人仁厚的人未必就总是被人仁厚地对待。
前196年,韩信被人告发与陈豨密谋反叛,吕后召来萧何谋划,萧何献计将韩信骗进长乐宫中诛杀。
萧何曾经是最先赏识并大胆重用韩信的人,也正是他,终结了韩信堪称战绩辉煌的一生。
纵观韩信一生,街头的年轻人侮辱他,他反倒给予官职;漂母给他吃几顿饭,他就慷慨地予以重金;刘邦拜他为将,他就为他打下大好江山。从头到尾,韩信都是一个知恩图报、待人仁厚的能人、好人形象。
无奈,这位仁厚的好人最终却被赏识他的人所害,那片曾经照耀他的明月光,最终化作了一道凌厉无情的刀光。
韩信的才能功绩令人敬仰,他的故事,读来又令人感叹悲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99718奇闻趣事网 » 韩信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胯下之辱你可以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