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或两者混合的办法。这种霸权外交到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任期内得到改变,罗斯福总统提出对拉丁美洲采用“睦邻政策”。从霸权外交到睦邻政策的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从霸权外交到睦邻政策
20世纪的头20年,美国使用霸权外交政策,通过策划政变、扶植傀儡、均势占领、海军示威,以及在武力胁迫下以贷款、经济吞并等手段,先后控制了古巴,占领了巴拿马运河区;
在多米尼加、古巴、尼加拉瓜、海地诸国驻扎军队,把海地国家银行变为美国花旗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以贷款方式控制了洪都拉斯的经济。这些举措可以说把美国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发挥得淋漓尽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的优势和实力,使它能迅速排挤英国,而在经济上也处于霸主地位,二十年代几届共和党政府——哈定、柯立芝、胡佛三位总统任内(1921-1933年),美国对拉丁美洲继续奉行军事压力和直接干预的政策。
在经济上则大力扩张,对拉美的投资和贸易都达到空前规模,美国公民的直接投资从1914年的12.6亿美元猛增到1929年的35.2亿美元,翻了近3倍。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军事方面来看,美国在拉丁美洲,尤其是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霸权地位已基本形成。
然而,这种霸权外交却没有持续,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由霸权外交逐渐转向对拉丁美洲较为友好的“睦邻政策”。
1934年3月4日,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指出:“在对外政策方面,我认为我国应该奉行睦邻政策。”睦邻政策主要是美国对其邻国——美洲诸国所实施的政策原则。按罗斯福自己的解释是“决心尊重自己,从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力”。
它意味着执行一条较为尊重拉丁美洲国家主权、较为温和的新政策路线,取代多年以来道德粗暴干涉、露骨侵略的政策路线。这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政府在对外整个策上做出的重大策略转变。
将拉丁美洲作为自己的独立后院实行变向“殖民统治”一直是美国目标,从霸权向“睦邻”政策的转变意味着美国将牺牲巨大的利益,这种战略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经济上,由于拉丁美洲对美经济重要性提高,在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美国需要稳住拉丁美洲的贸易市场;
政治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扩张至美洲,严重妨碍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利益,美国不得不得改变策略,用“睦邻”姿态拉拢拉丁美洲国家排斥法西斯势力。
(一)经济原因:稳住拉丁美洲贸易市场
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露骨扩张和以霸主自居的蛮横行径激起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一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力量崛起,开始反抗美国的霸权主义。随着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扩大,拉丁美洲拥有的经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与美国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投资情况来看,拉丁美洲对美国的重要性可以排列到第三位(第一位是欧洲,第二位是加拿大),1929年,美国在拉丁美洲的资产达到55.87亿美元。对美国来说,拉丁美洲无疑成为美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此时要想继续在拉丁美洲使用霸权外交变得非常艰难。
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已经在拉丁美洲取得比较巩固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使它有必要也有可能去执行一条较隐蔽、较温和的政策路线。从柯立芝到胡佛都曾考虑过做一些政策改变,以较温和的政策面目去改变美国在拉丁美洲人民心中的“霸主”形象,缓和与拉丁美洲的矛盾。
尤其是胡佛总统,是他首先开始对拉丁美洲实行“亲善”外交,而且是他第一次将“睦邻”这个词用于对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中。但是将“睦邻”政策作为国策的则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20世纪三十年代新的历史背景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美国必须为积压如山的商品寻求更可靠的和海外市场以转嫁危机,除了竭力去维持原有的投资场所和市场之外,还要向其他国家所控制的传统市场渗透。
从二十年代美国的投资情况看,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商品输出额发展迅速,从1914年至1929年增加了两倍,达到1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总出口的20%。由于美国资本控制很多国家(尤其是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经济命脉,与美国的贸易对拉丁美洲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大萧条的情况下,美国一些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如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都为世界贸易的衰落而担心,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就宣称:“我一定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他们看到扩大拉丁美洲市场的可能性与改善和促进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的重要性。
美国通过签订双边协定,关税互惠,促进贸易等经济手段去代替过去传统的直接军事干涉,能使美国更有效地控制拉丁美洲;和拉丁美洲贸易的扩大,反过来又有助于实现美国国内经济复兴。
因此,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出于经济原因,希望以友好姿态保持与拉丁美洲的经贸往来,在经济危机中稳住拉丁美洲市
(二)政治原因:美国抵制法西斯国家在拉美的渗透
20世纪三十年代法西斯主义的泛滥以及法西斯国家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对美国造成了潜在威胁。美国为了防卫西半球维护自身利益,需要团结拉丁美洲国家,改善和它们的关系,这就需要美国加速完成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转变。
20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欧亚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对拉丁美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各方面的渗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经济上,纳粹德国在20个拉丁美洲国家中有投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已达10亿美元,其中半数在阿根廷。德国与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智利、危地马拉诸国都订有贸易协定,贸易额不断增加。德国在拉丁美洲诸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从1932年到1938年,美国在拉美20个国家的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总体下降,但德国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德国商品打入美洲市场的势头发展迅猛,在拉美诸国的进口贸易中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美国在拉丁美洲的贸易地位严重受到德国的威胁。
随着经济上的渗透,德国纳粹的政治势力在拉丁美洲也有很大发展。在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国及乌拉圭,德国的移民伴随着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据统计,在这些国家中约有近200万双重国籍的德国移民,仅在巴西一国就有80万,其中纳粹党徒就有10万多人。
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意大利侨民。这些人成为纳粹主义和法西斯势力进行活动的社会基础。他们公开发展纳粹党和法西斯政党,在阿根廷就有102个纳粹组织和4万多名纳粹党徒。德国还公然派出军事代表团为拉丁美洲国家训练军官,提供武器,甚至策动政变搞颠覆活动。
三十年代后半期,在巴西、阿根廷都出现了法西斯当权人物。这事实上是法西斯与美国争夺政治势力范围。
纳粹德国在拉丁美洲加紧政治势力的发展,逐渐构成对美国构成潜在威胁,推动美国转变对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用“睦邻”取代“霸权”,拉近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使他们不至于落入法西斯阵营。
可以说,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从霸权外交向“睦邻友好”转变,是出于经济危机下稳住拉丁美洲贸易市场,和德意法西斯势力扩张下防止拉丁美洲走向法西斯阵营的双重需要。
三、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
回顾历史,“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一直被美国分为外交妙方,至今仍对一些国家使用。但在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化中,尤其是在民族主义崛起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美国要想实现其霸权外交变得越来越难。
在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转变中,20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和法西斯势力入侵美洲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在美国的“睦邻政策”推动下,美洲国家已有较一致的认识和初步的合作,在当时法西斯国家加紧战争步伐威胁世界和平的情况下,将拉丁美洲纳入反法西斯的势力范畴。
这一举措不仅在短时期内为美国赢得拉美人民的人民的好感,同时也是美国换一种方式稳固其在拉丁美洲地位的决心。
可以说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从霸权转向“睦邻”,是美国顺应历史、审时度势作出的明智选择。
奇闻趣事网阿拉伯帝国陨落后,阿拉伯世界为何从此再无强国?原因很简单
399718.com埃及华夫脱党多次执政,与群众渐行渐远,却向英国及宫廷势力妥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99718奇闻趣事网 » 霸道VS友好: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态度”为何会发生180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