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后,英国派遣远征军侵华,诚然,此时英军在武器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并非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地步,英国侵略军毕竟仅仅上万人,如果积极备战,采取正确的战术以及背水一战,完全可以将英国打败,而道光皇帝一系列的败笔,诚然要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临阵换将与消极避战,导致出师不利
在虎门销烟后,英国势必要惩罚清朝,而此时道光本应该积极动员,鼓舞士气,以痛击来犯之敌,而道光本人是如何做的呢,听信琦善等人的建议,认为英国在武器上占据着优势,战必败,这也是近代时期,首个提出战必败的言论。故而,道光皇帝为了息事宁人,决定罢免积极备战的林则徐,并且派遣琦善南下广州,而琦善在广州第一件事就是消极备战,甚至要拆除炮台,与英国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又是割地,又是通商,又是赔款。而道光皇帝认为有损清朝的尊严,因此断然拒绝,但是继续留任琦善。
琦善是什么人呢,就是只看到了中英两国的差距,没有决死一战的决心,面对强敌,唯有背水一战的勇气方可取胜,而琦善等人,一开始就服软,这决定着广州之战的结局。
而从广东之战来讲,道光存在着以下几点失误:第一是临阵换将,挫伤士气;第二是得过且过,没有死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导致丧失战争的主动权;第三以求和派为主将,怎么能够有好的结果。
故而,在广州,虽然关天培等英雄抵抗,但是没有获得朝廷支持,更没有得到求和派琦善的支援,其实关天培就是孤军奋战,到时虎门炮台被英军占领,关天培与700名清军阵亡。
虽然,在广州之战中,确实看到英军在武器上的优势,但是道光皇帝一系列的神操作,更是负有主要的责任。
战术落后与机械,以短击长焉能不败
其实在广州之战之前,英军就已经北上了,攻占浙江等多个炮台,而英国在攻占炮台时候,其战术是非常单一的,就是从海上射击,然后在派遣军队攻占炮台,而清军的防守策略也是高度的相同的,就是与英军对射。
这问题是非常明显的,英国舰炮的射程要远远大于清军的海岸炮射程,这导致英军能够打到清军,然而清军却打不到英军,这意味着是英军打而清军只能挨的份儿,就清军的炮弹只能够落到海中,对英军几乎没有伤害。而在摧毁炮台之后,英军在蜂拥而上,清军炮台几乎阵亡无几,因此英军轻松取胜,一场战斗如此可以理解,关键就是英军只依靠这个战术,就能够在东部沿海所向无敌。
在敌人掌握优势的武器情况下,唯有通过灵活的战术,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此时才最考验主帅的战争智慧,可惜的是,英军每次都能够取胜,而清军防御战术一成不变,这就是败局注定。
清军战术一成不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清军缺乏应对强敌的策略,自从乾隆时期之后,清朝就没有对外战争,因此面对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英国侵略军,清朝可以说是仓促迎战。第二是道光个人战略思维落后,面对优势的敌人,需要采取灵活战术,而道光个人难以容忍一城一地得失,因此,导致将领只能够在明知不可的情况下,依旧被动的防守,使得将领有好的战略,也不能够得到运用。如果放弃海岸,将英军引入腹地,那么英军的优势就会弱化很多,正如在浙江地区的黑水党,虽然武器落后,但是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到处打击英军,使得英军付出惨重的代价,虽然这时候清军的战斗力不是非常强,但是也总比黑水党强大吧!三是清军久疏战场,士气低迷,在鸦片战争中,英军摧毁沿海炮台之后,尤其是在主将阵亡之后,英军登陆时,明明可以用血肉之躯抗争,而清军却一哄而散,这样的士气,难以打胜仗。
所以,战术落后,导致清军以短击长,使得清军的劣势被无限的扩大,当英军占据浙江东部之后,清军明目张胆的发起反攻,要知道英军的武器要比清军先进多,而清军本来可采用持久战,坚壁清野等战术,以长期消耗英军,毕竟英国补给困难,而道光命令清军大规模的反攻,这难道不是往清朝的枪口上撞击吗,集中兵力发动反攻,其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徒增伤亡。
而道光之所以命令清军以自杀式反攻,其主要还是心态太急,不了解双方的武器优劣。
兵力分散,各个击破
清军虽然号称80万人,而英军只有2万人,但是在每一次战斗中,英军投入的兵力,都远远的大于清军,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军兵力分散,没有一个重点。
导致清军每一次战役,都面临着以少击多的困境,其主要原因:第一是信息闭塞,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在海上进攻,其军舰有自身的灵活优势,因此能够在北上的过程中,发起突如其来的进攻,而对于清军来讲,情报搜集与传递系统都是非常滞后的,在传递到朝廷,英军已经攻陷了炮台。而清军信息收集落后,导致派兵不利,因此在每一次战斗中,清军都以少量的兵力迎战,而清军同时也缺乏对英军进攻方向的预判能力,导致惨败。
第二调兵遣将不利,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完胜,那么就需要做好准备,正如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英国在信誓旦旦的想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清朝高层依旧认为英军不足为虑,因此在调兵遣将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而在战争爆发之后,清朝跨省调兵需要数月的时间,这诚然是清军丧失了作战的良机。
第三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决心,在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虽然向英国宣战,但是他始终还做的讲和的迷梦,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他罢免了林则徐等人,改琦善谈判,在浙东之战失败后,他又再次提出了讲和,在英军打到南京城下,道光皇帝又讲和,在每一次战役中,道光本人就举棋不定,遇到这样的主,很难不败。虽然清军有八十万,但是从调兵遣将的能力上实在太差,在明明有兵力优势中,却变为劣势,在明明主场作战的情况下,却仿佛客场作战,因此,仅仅从战争的角度来讲,清军是非常被动的,而被动的下场就是挨打。
不相信人民,清军后援不利
英国入侵,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等地,遭遇到人民的强烈的抗争,并且给予侵略军带来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例如,英军入侵三元里之后,受到数万名广东人民的抵抗,将敌人击退,但是广州官员畏惧事态的变大,竟然解除了人民武装,这得利的无疑是英军,而英军虽然依靠优势的武器占领了厦门,但是福建人民自发的武装起来,采取游击战术,使得英军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被迫退出了厦门,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众首次收复失地。而在浙江东部,虽然英军占领了镇海与定海等少数的沿海城市,但是以徐宝为首的黑水党,长期与英军展开激战,使得敌人付出了数百人阵亡的代价,这比清军任何一次战役歼敌人数都多,但是,徐宝等率领黑水党取得辉煌的战绩之后,非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清朝的猜忌。
从英国入侵情况来讲,虽然英军依靠优势的武器,占领沿海一些城市,但是在遭遇到人民的反抗之后,英国付出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因此,在当时英军根本没有能力占领中国城市,
可以说,如果清朝信任人民,坚持着的长期战争心理准备,那么最终失败的就一定是英国。可惜清朝官员甚至是道光已经被英军吓破了胆子,因此,在英国扬言要攻打南京的时候,道光赶紧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使得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
鸦片战争,英国取胜并不是依靠绝对的实力,而是依赖于清朝的各种奇怪的失误,举棋不定的战与和,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与决心, 滞后的信息传递,固态化的战术以及远离人民等,各种的失误,这导致清朝在可以取胜的情况下,失败了。
故而,道光的各种失误,以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鸦片战争之后,道光皇帝认为对不起祖宗,他确实是对不起。
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陷入了无敌的深渊,当然,虽然在鸦片战争中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浙江人民,广东人民与福建人民光辉的抗击侵略者的爱国情怀依旧是彪炳史册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399718奇闻趣事网 » 鸦片战争原本可避免惨败